隨著國內風電的補貼退坡,風電場建設成本控制壓力持續向風電整機及零部件制造商傳導,盡管行業整體回暖,但上下游業績分化較為明顯。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的15家風電上市公司中,今年前九月累計實現凈利潤110.02億元,去年同期為92.60億元,同比增長18.81%。
其中,前6家凈利潤占整體凈利總和逾九成,這些企業的主營業務多為風場開發、建設及風電場管理運營。而上游整機制造企業則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原材料價格上漲,產品毛利空間受擠壓,有7家今年前三季度業績相較去年同期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大連重工虧損1.5億元人民幣。
上下游業績現分化
今年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逐步擴大,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9月底,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06億千瓦,同比增長12%,其中風電裝機1.76億千瓦。從新增裝機情況看,1-9月,全國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5596萬千瓦,約占全部新增電力裝機的七成,風電新增并網容量1261萬千瓦。
棄風限電情況總體而言也有所緩解,前三季度,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是1565小時,同比增加了178小時。棄風電量是222億千瓦時,同比減少了74億千瓦時。全國平均棄風率是7.7%,比去年同期減少了4.7個百分點。
招銀國際研究部分析指出,風電行業的基本面在持續改善,其中風電運營商前9月風電發電量同比增長12.7%至24.3%;限電情況穩步改善,補貼應收正加速回收。
風電行業的回暖也體現在上市公司的業績中,龍源電力(00916.HK)前三季度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達40.1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逾四成。其中風電營收在今年前九月為134億元,占比69.9%。主要由于限電問題在1—9月內改善明顯,風電利用小時同比增加14.2%至1637小時,高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限電率則由去年的11.7%下跌至6.3%。
節能風電(601016.SH)也在三季報中表示,所在部分區域平均風速較上年同期提高、棄風限電情況較上年同期改善帶來售電量及售電收入增長。
但在行業整體改善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自2017年以來,風電整機招標價格下降,風電整機制造商毛利率受到一定程度的擠壓。
風機塔架制造商天能重工(300569.SZ)今年前三季度業績同比降低14.39%,該公司在三季報中對于業績變動的原因,給出如下解釋: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采購原料的成本和風塔制造成本持續增加。
主營業務同樣是塔架制造的泰勝風能(300129.SZ)也表示:“隨著國內風電電價國家補貼的逐步退坡以及國際風電電價的逐步市場化,風電場建設成本控制壓力持續向風電整機及零部件制造商傳導,相關市場競爭激烈,產品毛利空間進一步受限;同時,鋼材等原材料價格波動帶來的成本上升向下游客戶轉移的難度較大。”
今年前三季度,泰勝風能凈利潤同比下滑86.02%至0.21億元。
瞄準風電后運維市場
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巨大,上游利潤空間變薄,不少整機制造商也將目光投向風電后運維市場。
昔日風電領頭羊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ST銳電,601558.SH)就寄望于全資運維子公司——銳源風能技術有限公司,欲向“整機制造商+開發商”的雙重身份轉型。
今年前三季度*ST銳電實現營業收入3.8億元,同比增加780.28%;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96.6萬元,同比減少99.46%。
華銳風電董事長兼總裁馬忠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采訪時表示,擺脫歷史遺留問題的華銳風電,依托早期積累的巨大市場存量,可以在風電后運維市場發揮一定的作用。具體而言,華銳風電將在風資源開發、自建風場、科研方面、后運維服務以及分布式電源等全產業鏈布局。
而在風電后運維市場,并存包括整機制造商、開發商以及第三方運維企業三股力量,華銳風電方面認為,整機廠商在其中所具備的優勢在于,已經布局的存量市場巨大、原廠設計具有知識產權的優勢以及在質保期內積累的長期的運維經驗。
但看到后運維市場巨大潛力的不僅華銳風電一家,這一市場或許早已不是藍海。
金風科技通過旗下子公司北京天潤新能投資有限公司,從事風電場投資開發、建設運營的業務。今年三季度,在風機價格下跌毛利率下行的情況下,風電運營憑借較高的增速,成為金風科技業績主要增長點。
前三季度,金風科技實現歸母凈利潤24.19億元,同比上升5.35%。但Q3單季,受毛利下滑等影響,歸母凈利同比下滑23.57%至8.89億元。
積極布局風電智慧運維的遠景能源,也通過能源物聯網平臺EnOS智慧風場軟件解決方案實現了從風機數據采集、集中監控,到高數據質量的損失電量分析、基于機器學習的設備健康度預警、新能源功率預測和功率控制等服務,著力降低風場運維總成本。
原標題:三季報丨風電行業上下游業績分化明顯,整機廠商瞄準后運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