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維持全球第一大海上風電場地位,區域集中度高
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2017全球風電報告”數據,2017年,全球9大海上風電市場裝機容量歷史性地增長了4334MW,相比于2016年增長了95%。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18814MW,較2016年(14384MW)增長30%。
與此同時,隨著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和政策機制設置的完善,海上風電價格下降成為趨勢。2017年,德國海上風電項目實行了首個“零補貼”投標項目,此風電場最早將于2024年投產運營;荷蘭開展了“零補貼”招標項目,中標項目將執行不高于零售價格的電價。據GWEC預測,由于行業日趨成熟、技術和管理改進、投資者信心增強,以及新一代具備大掃風面積和大發電量的風機類型的引進和部署,未來5年左右完成的海上風電項目電價將是過去5年的一半,并且這一趨勢很可能會繼續持續下去。
歐洲海上風電行業在2017年創下了新增裝機3148MW的紀錄,達到2016年新增裝機量的兩倍。2017年,歐洲共有14個項目上線,包括歐洲第一個漂浮式海上風電場(蘇格蘭Hywind)。2017年歐洲投產的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中,有一半以上(53%)來自英國;德國為第二大市場,擁有歐洲總容量的40%;比利時占總份額的5%;芬蘭啟用了首個海上風電場。
2017年,歐洲繼續保持全球最大海上風電市場地位,累計裝機容量達15780MW。其中,歐洲海上風電裝機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英國(6836MW)、德國(5335MW)、丹麥(1271MW)、荷蘭(1188MW)以及比利時(877MW),前五位國家合計占歐洲并網海上風電項目裝機量的98%。
海上風電是重要能源產業之一,近幾年的平均增長速度達到80%以上。在歐洲,2017年其海上發電的市場占有率約達到20%左右。從全球層面上來看,盡管中國在進行大規模發展,但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的比例在十年內仍不會超過15%。
中國海上風電快速發展,海上風電已進入規模化階段
進入“十三五”以來,我國在《十三五電力發展規劃》以及《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等多個規劃文件中對海上風電行業提出規劃,海上風電的重視程度大幅提高。在政策支持下,我國海上風電取得突破進展。數據顯示,2017年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16萬千瓦,同比增長96.61%;累計裝機達到279萬千瓦,同比增長71.17%。隨著海上風電場建設及規劃規模的不斷擴大,各主要風電機組整機制造廠都積極投入到了大功率海上風電機組的研制工作中。
未來風電技術發展的驅動力主要來自崛起的海上風電場建設,這一發展趨勢已不可逆轉。海上風電機組將繼續向10MW以上的大型化機組發展,并且支撐基礎將從固定式走向漂浮式。海上風電場的規模也將繼續向大型化發展,并且海上風電場將從近海走向遠海,從淺海走向深海。
目前,漂浮式海上風電支撐基礎主要有駁船式、半潛式、單柱式和張力腿式4類。其中,根據錨鏈的受力狀態,又可將前3類歸為懸鏈式支撐基礎,最后1類為張緊式支撐基礎。根據歐盟對新技術應用設定的成熟度等級劃分,半潛式、單柱式漂浮支撐基礎技術已經成熟。2017年10月,采用5臺西門子6MW直驅永磁風電機組和單柱式漂浮支撐基礎、總裝機容量為30MW的漂浮式海上風電場在蘇格蘭海域建成投運。駁船式和張力腿式漂浮支撐基礎將在2018年技術成熟,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很快就會出現這4類漂浮式支撐基礎技術同場競技的場景。
對于中國的海上風電而言,要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完善產業鏈,放眼世界市場,融合資源和經驗以達到長久健康發展的目標。我國海上風電雖然起步較晚,但憑借優質的資源條件和技術的快速進步,2017年累計裝機容量已達到279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三,且發展速度在未來幾年有望進一步加快。
根據各省發布的海上風電規劃,僅廣東省在2017年-2030年就計劃開發23個海上風電場,總規模達到6685萬千瓦,項目開發也呈現出由近海到遠海,由潛水到深水,由小規模示范到大規模集中開發的特點,我國海上風電已進入規模化、商業化的發展階段。
原標題:歐洲海上風電區域集中度極高 中國海上風電后起趕超已進入規模化階段